开篇
《庄子》有言:”泉涸,鱼相与处于陆,相呴以湿,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于江湖。”人生路上,我们常常背负太多执念与负累,犹如陆上之鱼,徒劳相濡。以下从国学经典中撷取三味良方,助君卸下心灵重担。
一、于得失间见本真
《菜根谭》云:”宠辱不惊,闲看庭前花开花落。”得失本是人生常态,执着太过反失其真。北宋苏轼历”乌台诗案”之劫,被贬黄州时写下:”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”这份超然,正是放下得失后的通透。他在赤壁江畔悟得:”天地之间,物各有主,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。”
二、在恩怨中修慈悲
孔子曰:”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”唐代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后,昔日政敌鱼朝恩掘其祖坟。众人皆劝报复,郭子仪却道:”臣久主兵,不能禁暴,军士残人之墓固亦多矣。此臣不忠不孝,上获天谴,非人患也。”这份以德化怨的胸襟,终使鱼朝恩羞愧难当。正如《格言联璧》所言:”待人要宽和,世事要练达。”
三、处繁华时守淡泊
陶渊明”不为五斗米折腰”,归隐后写下:”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”其《归去来兮辞》更道:”悟已往之不谏,知来者之可追。”明代张岱在《陶庵梦忆》中记述繁华散尽后的顿悟:”鸡鸣枕上,夜气方回,因想余生平,繁华靡丽,过眼皆空。”这种”绚烂之极归于平淡”的智慧,正是对《道德经》”为道日损”的最佳诠释。
四、在无常中见恒常
《金刚经》云:”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”唐代诗人白居易历经宦海沉浮,在《放言》中写道:”赠君一法决狐疑,不用钻龟与祝蓍。试玉要烧三日满,辨材须待七年期。”这种对世事无常的洞见,恰如《周易》”穷则变,变则通”的智慧。北宋范仲淹”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的胸怀,正是参透无常后的超然。
五、处逆境时养浩气
文天祥《正气歌》有言:”天地有正气,杂然赋流形。”明代王阳明龙场悟道时,在瘴疠之地写下:”险夷原不滞胸中,何异浮云过太空。”这种”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”的浩然之气,源自《孟子》”养吾浩然之气”的修养。清代林则徐被贬伊犁,仍作”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,展现的正是儒家”威武不能屈”的大丈夫气概。
六、于静默处得真趣
陶渊明《饮酒》诗云:”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”宋代苏轼在《记承天寺夜游》中写道:”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。”这种静观自得的趣味,暗合《庄子》”坐忘”之境。明代洪应明《菜根谭》说得更妙:”静中观心,真妄毕见。”一茶一坐间,自有乾坤。
七、在简朴中见丰盈
《论语》载:”贤哉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。”清代郑板桥”删繁就简三秋树”的艺术追求,与《道德经》”少则得,多则惑”遥相呼应。曾国藩家训言:”居家之道,惟崇俭可以长久。”这种简朴哲学,在当代更显珍贵。恰如《朱子家训》所言:”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”
结语
《小窗幽记》有云:”留七分正经以度生,留三分痴呆以防死。”人生如舟,载重过多则难行远。愿我们效法古人智慧:得失随缘,去留无意;恩怨如烟,慈悲为怀;繁华过眼,淡泊明志。如此,方能在纷扰世间,修得一身轻松,活出一派天真。平相居士易学网/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