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家水木然说:

“人之所以痛苦,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一直在互相为难。”

人性最大的恶,是见不得别人好。

越是层次低的人,越喜欢给别人种荆棘,最后也让自己寸步难行。

殊不知,在这世上,所有对他人的刁难与恶意,其实都是给自己挖坑。

活得狭隘的人,只盼别人不如意。

真正的强者,却从不会恶意为难他人,而是会在经历世事后,依然能保有内心的良善与宽容,放过他人,成全自己。

开篇
《菜根谭》有言:”处世让一步为高,退步即进步的张本。”人生如棋局,格局决定结局。以下从国学经典中撷取三味处世良方,助君拓宽心胸,成就人生大格局。

一、容人之量,方显格局

《论语》云:”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”北宋名相范仲淹主政时,对政见不合者从不打压。其子范纯仁曾不解,范仲淹道:”朝廷用人之际,岂可以私废公?”后来反对派吕夷简病重,范仲淹不计前嫌前往探望,留下”一笑泯恩仇”的佳话。

二、恕人之过,方得自在

明代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后,对俘虏中的读书人网开一面。弟子质疑,他解释道:”毁其十过,不若成其一善。”后来这些读书人成为传播阳明心学的重要力量。正如《格言联璧》所言:”待人宽一分是福,利人实利己的根基。”

三、成人之美,方见胸襟

清代郑板桥任县令时,见年轻画师模仿自己的画作,非但不恼,反而提笔题字相助。他在家书中写道:”凡人有一技之长,皆当玉成之。”这种”君子成人之美”的胸襟,正是《周易》”厚德载物”的生动体现。

四、谦逊待人,方显涵养

《尚书》云:”满招损,谦受益。”唐代诗人白居易虽官至太子少傅,却始终保持谦逊。他在《与元九书》中写道:”仆虽不敏,常奉此语为圭臬。”每逢新作完成,必先念给老妪听,务求通俗易懂。这种”虚己受人”的态度,正是《周易》”谦谦君子”的最佳诠释。

五、以德报怨,方见胸襟

《论语》记载:”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”北宋名臣富弼出使辽国时,遭辽臣羞辱。回国后,皇帝欲治辽臣之罪,富弼却道:”此小事耳,不足辱朝廷。”后来辽国闻之,对其更加敬重。这种”不念人恶”的胸怀,恰如《孟子》所言:”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。”

六、知足常乐,方得自在

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云:”聊乘化以归尽,乐夫天命复奚疑。”明代思想家洪应明在《菜根谭》中写道:”知足者仙境,不知足者凡境。”清代郑板桥”难得糊涂”的处世哲学,更是将这种”知足常乐”的智慧发挥到极致。

七、慎独自省,方成大道

《中庸》有言:”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”宋代朱熹每日必做”三省”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这种”不欺暗室”的修养,正是《大学》”修身齐家”的根本。

结语
《围炉夜话》有云:”心宽则天地宽,量大则福气大。”当我们以国学智慧为镜:

  • 学范仲淹”先忧后乐”的包容
  • 效王阳明”致良知”的宽恕
  • 法郑板桥”成人之美”的胸襟

便能在纷扰世间,修得”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”的格局。这既是处世的智慧,更是修身的境界。

平相居士易学网/文